盐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时间:2016年10月25日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 【 内容纠错

盐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六年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态势 1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效 1

一、发展基础 1

二、存在问题 5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 7

一、发展机遇 7

二、面临挑战 9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1

第二节 发展原则 11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2

第三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16

第一节 推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16

一、平坝科学发展区 16

二、雅砻江沿江加快发展区 16

三、边远高寒跨越发展区 17

第二节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18

一、优化新型城镇体系 18

二、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 19

三、加快建设城镇组团 19

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20

第四章 深入实施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1

第一节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21

一、全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21

二、全面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2

第二节 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23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3

二、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24

三、做强新农村产业支撑 24

第三节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24

第五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经济跨越发展 26

第一节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26

一、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农业 26

二、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27

三、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28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29

五、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29

第二节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30

一、壮大提升优势产业 31

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32

三、强化工业园区载体 33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34

一、加快发展富民旅游产业 34

二、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 37

三、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 38

第四节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践 40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40

二、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 40

三、培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40

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1

第六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支撑能力 42

第一节 大力推进“畅通盐源”建设 42

一、加强对外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42

二、优化城乡互联互通公路网络 42

三、加快水路交通网络建设 43

第二节 健全水利设施体系 43

一、大力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43

二、加快防汛抗旱工程建设 44

三、加强民生饮水安全工程 44

第三节 提升通讯信息网络 45

第四节 强化能源支撑能力 46

第七章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47

第一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47

一、加快完善教育体系 47

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配置 47

三、开展教育合作交流 48

第二节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8

一、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49

二、健全医疗保险机制 49

三、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50

四、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50

第三节 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 51

一、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51

二、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52

第四节 积极扩大就业 53

一、加强政策引导 53

二、增强创业带动就业意识 54

三、切实完善劳务技能培训体系 54

三、搭建城乡一体劳务对接平台 55

第五节 着力提升文化体育软实力 55

一、繁荣城乡文化事业 56

二、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56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56

第六节 维护社会稳定安全 57

一、全面开展禁毒防艾工作 57

二、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58

第七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59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59

二、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59

三、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60

第八章 大力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62

第一节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62

一、启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62

二、加强生态保护 62

三、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 63

四、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63

第二节 加强资源保护与节约 64

二、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65

三、加强工业企业节能减排 65

第三节 培育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65

一、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65

二、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66

第四节 完善生态保护工作机制 66

一、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66

二、建立健全环境准入制度 67

三、完善环境建设信息公开制度 67

第九章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68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68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 68

二、深化市场化改革 68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69

四、深化统筹城乡配套改革 69

第二节 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70

一、深化区域合作发展 70

二、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70

三、推进开放合作载体建设 71

第十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72

第一节 强化项目政策资金支撑 72

一、强化项目支撑 72

二、强化政策支持 73

三、强化资金保障 73

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工作机制 73

一、加强规划的实施衔接 73

二、强化政府目标管理 74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74

一、健全规划跟踪分析机制 74

二、强化规划考核评估机制 75

三、完善规划修编机制 75

序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凉山州开创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新局面的重要时期,更是盐源县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盐源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对于协调推进盐源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纲要是“十三五”期间盐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制定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态势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效

一、发展基础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盐源县按照“一年跨两步,五年四翻番”的目标,实现县域经济腾飞发展。2015年盐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14亿元,较2010年增长53.2%,年均增长达到8.9%;人均GDP从2010年的13230元增加到2015年21330元,年均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5.98亿元,较2010年增长42%,年均增长率达到7%;2015年工业增加值为30.7亿元,较2010年增长33.5%;2011-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191.62亿元,是“十一五”的2.34倍。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2.4:57.1:20.5调整为2015年22.5:54.8:22.7,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77.5%;消费市场持续繁荣,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3亿元,是2010年的2.14倍,年均增长16.5%;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以上;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2015年城镇化率28.2%。

(三)居民收入全面提高

“十二五”期间,盐源县注重经济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低收入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1.2万人;就业保障工作全面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3%以内;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48元,分别是2010年的1.6倍和2倍,年均分别增长9.2%和15.2%,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年均实现劳务收入6亿元以上,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五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五管齐下”推进综合扶贫开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88450人减少到目前的46892人,减少贫困人口41558人,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

(四)社会建设有效改善

“十二五”期间,盐源县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民生各领域保障水平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城乡教育、卫生事业趋于均衡发展。截至2015年,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56%;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建成2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新农合”覆盖率达到100%,参合率达99.69%,居全州第二;城镇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5%;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积极推动文化、图书群众健身场所建设;深化“平安盐源”、“法治盐源”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网格化社会管理,加大突出治安问题和重点地区的专项整治,全面打响力度空前的“盐源在行动”禁毒人民战争,禁毒人民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五)基础设施优化升级

“十二五”期间,盐源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盐源发展新优势。交通网络内外通达性增强,西香高速公路项目进入全省“PPP”项目库,并上报交通部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在全力争取早日开工建设。G348国道、G227国道改造提升工程加速推进,建成通乡通村油路137公里通村通达公路197公里,通村通达率达到87%;通村水泥路50.2公里,通村通畅率达40.5%;小高山隧道、盐米公路杨柳桥至米易界升级改造、盐宁公路卡坝至宁蒗界公路升级改造、泸沽湖右环湖改线工程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龙塘水库项目被列入国家分步建设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范围,并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老沟水库全面开建,中央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城镇化质量持续提升,完成11个乡镇城镇总体规划和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及22个彝家新寨重点村的规划编制工作,泸沽湖镇被省政府列入全省第三批“百镇建设行动”名单。

(六)生态环境优化提升

“十二五”期间,盐源县积极统筹城乡环境建设,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卓有成效,金冠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烟气脱项目已投入使用,伯特利焦化厂停产关闭,梅雨、卫城污水处理站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70%,成为全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唯一获得“轻微变好”的县;大力实施“山青水秀”生态工程,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正在加紧实施,创建县级生态家园1000个、州级生态村50个,百灵山水源涵养、头二三道沟生态治理、金河集镇周边绿化等工程正在有序开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0.11%;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专栏1-1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年预计值

“十二五”规划目标值

完成情况

综合实力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76.14

绝对值>100;年均增长15%

未完成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亿元)

5.98

绝对值>10;年均增长15.6%

未完成

工业增加值(亿元)

30.7

>35

完成

固定资产累计投资(亿元)

191.62

>160

完成

结构调整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77.5

>85

未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6.5

>16

完成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2

>45

未完成

城镇化率(%)

28.2

35.4左右

未完成

居民收入

城镇新增就业累计人数(万人)

1.2

1.1

完成

城镇登记失业率(%)

3

3

完成

失业保险覆盖率(%)

90

100

完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042

绝对值27979元;年均增长14.5%

未完成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848

绝对值8070元;年均增长14%

完成

社会建设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78.57

75

完成

“新农合”覆盖率(%)

100

100

完成

“新农合”参合率(%)

100

95

完成

城镇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99.5

60

完成

可持续性

森林覆盖率(%)

40.11

45

未完成

人口自然增长率(‰)

8

8.5

完成

二、存在问题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需双提升

“十二五”期间,盐源县域经济总量占凉山州GDP比重相对不高且不稳定,人均经济总量低于凉山州总体水平,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一三产业所占比例小,工业经济中矿业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过高,尤其是在矿冶产业过大、市场疲软,新能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仍在建设的情况下,短期内不合理结构难以有效改观。

(二)要素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亟待提高

盐源县主导工业企业仍然以黑色金属采选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为主,产业链较短,已有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物耗、能耗、水耗相对较大,综合利用和循环发展的程度较低,亟需针对铁、煤等产业由采选业向初步加工乃至“精细化”、“深加工”发展,深化拓展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结构,提供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中高端产品。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

盐源县工业企业创新活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当地人才培养储备不足,高能耗、资源型产业占比较高,资源开发型特征明显,文化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等服务行业目前仍然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社会民生改善压力不断增大

“十二五”期间,盐源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年均增长低于GDP增速,全县医务人员配备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学校建设、教师素质有待提升,城乡之间、坝区与山区间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投资不够均衡、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社会治安和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突出,社会民生诸多问题亟需统筹解决。

(五)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

从基础设施建设等级和布局空间来看,绝大多数公路是等外级公路,服务水平较低,安全可靠性差,且基本集中在盐源盆地,山区地方拥有的公路数量远远不足,甚至存在不通公路的山村。贫困乡村存在上网不便、没有宽带、移动网费高、供电间断等现象,信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制约着盐源县新型工业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一)精准扶贫攻坚战略助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按照中央、省和州委关于“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攻坚战部署的精神,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家民委支持四川省凉山州云南省怒江州甘肃省临夏州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若干意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2010-202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等规划要求,将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和项目上的政策倾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等扶贫致富工程,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助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盐源县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且已纳入四川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总体思路扶持范围,“十三五”时期将充分利用国家、省、州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资金优势,推进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跨越,支撑实现与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区域发展新格局拓宽开放合作新空间

“十三五”时期,是凉山州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和四川省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四川南向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民族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的重要时期,盐源县应围绕生态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以及农产品食品加工、建材、矿冶等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吸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产业转移和对外投资;充分利用凉山州加强川西南各市(州)的合作平台,加强与攀西地区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人才技术等方面合作,拓宽延伸产业链条。依托生态环境基础,顺应“互联网+”新趋势,借助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优势,重点围绕农产品食品加工特色产业,搭建产品走出去平台,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增速平稳放缓、结构优化调整持续深化、科技进步驱动力不断增强、资源环境约束突出的经济新常态。“十三五”时期,盐源县经济发展必须立足当前宏观经济新形势,主动适应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新特征,把新常态作为全县发展的新前提和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遵循,进一步加强要素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社会民生保障,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确保在保持县域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新突破。

(四)全域旅游布局理念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旅游业作为最具优势和潜力的战略支撑产业,是盐源县科学发展跨越提升的主要动力。“十三五”时期,凉山州将着力构建和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加快建成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强力推进西昌至泸沽湖高速公路建设,加强成都与西昌与泸沽湖联系。盐源县作为主要途径旅游大县和泸沽湖所在区域,是香格里拉的腹心地带,这将进一步拉近与成都世界旅游目的地集散中心的关系,促进“以泸沽湖旅游为龙头,盐源坝区旅游为龙身,雅砻江水上观光为龙尾”的全域旅游布局,落实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战略要求,也将通过摩梭家园建设和摩梭文化保护、彝家新寨建设、县城棚户区改造等工程,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地域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与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面临挑战

(一)开放合作机遇与区域竞争激烈并存

盐源县地处凉山州西部,东与西昌、德昌、米易隔江相望,南和攀枝花市盐边连接,在国家大力推动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西城市群建设,以及凉山州扩大西昌经济圈,加快推进西昌、冕宁、德昌同城化,加快会理撤县设市步伐,促进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盐源县被定位为凉山州“一圈四群”发展格局中的西部重镇,这为盐源县承接西昌首位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区域开放合作提供重要平台,但仍需要争取将盐源县调整列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真正实现联动发展,增强对外开放和产业竞争力。

(二)同步小康要求与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并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盐源县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受地理条件、区位劣势等制约,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高寒山区均为贫困地区,占全县幅员面积85.7%;按照新扶贫标准,盐源县34个乡镇、247个行政村均有贫困人口,约为46897人,贫困发生率为13.0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生态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诉求矛盾

在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盐源县确定为国家级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然而,目前盐源县工业仍然以铁矿石原矿、石灰石等矿产开采为主导,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四)旅游资源丰富与基础设施滞后矛盾

盐源县自然、人文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制于地理区位条件等客观因素,所依托的西昌市铁路、航空、公路立体交通网络不足以满足旅游发展需求,山高坡陡,雨季、冰雪季节自然灾害多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同时景区景点分布不合理,休闲度假型和商务型、知名酒店和特色餐饮、休闲度假康等吃住行游购娱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西泸高速等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缓慢,严重制约旅游产业发展壮大,文化生态资源大县与旅游产业小县矛盾突出,亟待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紧跟“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扭住科学发展不松劲,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发展、转型跨越为主题,深入实施“农业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不断加快“两区两带”开发步伐,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抓好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五大重点工作,努力建设产业盐源、畅通盐源、生态盐源、幸福盐源,确保2018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2020年与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全县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发展、关注民生、关注稳定,实施好各项民生工程,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发展人民民主,促进共同富裕,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发展为要。旗帜鲜明地把科学发展作为时代主旋律,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准确把握发展新特征、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始终保持创新发展、转型跨越的良好态势,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形成发展新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协调、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坚持顶层设计、基层探索,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有效破除制约发展的问题症结,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面向先进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在更加广阔的领域里寻求发展新机遇,在合作共赢中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坚持依法治理。深入推进依法治县,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切实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依法维护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通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推进盐源县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扩大深化,为实现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具体目标是:

——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增速保持在9.5%左右,总量达120亿元,人均GDP达32000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7.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5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亿元,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产业盐源建设加速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9:54:27;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年增幅不低于15%,科技进步贡献率不低于46%,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全面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或超过全州平均水平。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达到355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达到156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为2.28;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发展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6892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幸福盐源建设取得突破。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5万人;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好15年免费教育,全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广电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全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加强盐源全域生态建设,持续推进“绿化盐源行动”,生态盐源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变,省级生态县创建取得实质成效。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100%,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完成上级下达指标;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达到41%以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垃圾无公害处理率达90%。

——改革开放持续扩大深化。资源开发模式不断创新,产业转型取得实质性突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依法治县全面落实,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基层治理和禁毒防艾、人口计生工作切实加强,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期间引进建设项目引进到位资金较十二五期有较大的突破

专栏2-1 “十三五”期间盐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分类

指标名称(单位)

指标

属性

2015年预测值

2020年目标

经济

发展

GDP(亿元)

预期性

76.14

120

GDP年均增速(%)

预期性

8.9

9.5左右

人均GDP(元/人)

预期性

21330

32000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亿元)

预期性

5.98

7.63

固定资产累计投资(亿元)

预期性

191.62

35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预期性

19.73

35

三次产业结构

预期性

22.5:54.8:22.7

19:54:27

财政科技投入年增幅(%)

预期性

0.5

≥15

科技进步贡献率(%)

预期性

32

≥46

人民

生活

城镇化率(%)

预期性

28.44

4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预期性

7.36

10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预期性

11.46

12

城乡居民收入比

预期性

2.49

2.28

累计减少贫困人口(人)

预期性

46892

社会

事业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约束性

96

96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数(万人)

约束性

14.7

15

人口自然增长率(‰)

约束性

9以内

9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

预期性

3

4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预期性

99.52

100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预期性

56

90

广播电视覆盖率(%)

预期性

80

≥90

生态

文明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

约束性

100

100

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

约束性

完成下达目标任务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下降(%)

化学需氧量

约束性

3.8

10

氨氮

约束性

3.4

25

二氧化硫

约束性

0

完成下达目标任务

氮氧化物

约束性

0.5

完成下达目标任务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40.11

41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约束性

85

90

改革

开放

累计引进建设项目(个)

预期性

16

累计引进到位资金(亿元)

预期性

54.22

第三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第一节 推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立足盐源县作为国家级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整体定位,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根据“延伸优势产业、拓展产业集群、绿色增长”的产业发展战略,深入开发“两区两带”,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统筹推进平坝地区科学发展、雅砻江沿江地区加快发展、边远高寒山区跨越发展,形成与三大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基础相协调的发展格局,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平坝科学发展区

平坝科学发展区包括盐井、梅雨、下海、干海、双河、棉桠、白乌、大河、卫城等9个乡(镇),总人口达20.49万,是盐源县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着力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全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强化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巩固壮大高原苹果、优质烤烟、巨星辣椒等农业传统产业,夯实全面小康基础。高标准建好循环、生态、盐木飞地三大工业园区,努力提高园区集中度;依托泸沽湖旅游的辐射带动,打造县城润盐古都旅游、公母山佛教旅游、果园农业观光旅游等品牌。

二、雅砻江沿江加快发展区

雅砻江沿江加快发展区主要包括平川、金河、右所、巴折、阿萨、树河、田湾、德石、甘塘、马鹿、藤桥、梅子坪、洼里、大坡、沃底等15个乡镇,总人口达10.1万,是盐源县承担特色农产品生产和资源型工业发展的主要区域。依托雅砻江沿江光热、旅游、水资源、矿产等优势资源,持续推进雅砻江沿江经济发展战略,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导,以金河特色集镇为中心,扎实抓好特色农业、生态畜牧业、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富民产业发展;扎实推进交通、能源、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陆上、水上通畅能力;以打造金河特色集镇为突破口,辐射带动沿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努力实现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山川秀美、社会和谐”目标。

三、边远高寒跨越发展区

边远高寒跨越发展区包括前所、泸沽湖、盖租、长柏、桃子、大草、博大、盐塘、巫木、黄草等10个乡镇,总人口达8.58万,是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维护功能的地区,也是“十三五”时期开展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引导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争先突破,落实和转化好国家、省州综合扶贫开发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好“1+X”等特色农业和煤、铁等资源加工业,重点培育优质马铃薯、绿色猪牛羊等绿色生态产业,切实抓好教育、卫生、禁毒防艾、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各项工作,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增强山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攻坚与区域发展互促共进。

专栏3-1 盐源县县域空间开发格局

第二节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按照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标准,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着力打造城市极核。加快推进乡镇区划改革,加大重点镇和一般场镇建设力度,增强承载能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资本和人才流入更具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开放的凉攀结合部中心城市,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

一、优化新型城镇体系

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和功能互补的原则,在充分保护生态本底以及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围绕“一线三镇”发展格局,完善提升乡镇、新村建设规划,以G348线为轴线,以盐井镇为中心,以打造金河、泸沽湖特色集镇为支撑,逐步推开平川、卫城、梅雨、博大、长柏等G348沿线集镇改造升级工程,逐步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乡、梯度推进、整体发展的区域性城镇化格局。大力开展乡镇区划改革,推进撤乡并镇、撤乡建镇和撤镇设街,实现全县建制镇达20个,努力推动生产要素、公共服务向城镇集中,加速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小城镇改革试点工作,培育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

二、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

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名城,依托“润盐古道、摩梭家园”特色资源,加强规划建设管理,有序拓展城镇功能,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大幅提升盐井镇综合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加快打造约5公里的四纵三横道路框架,着力打造行政中心、商业会展中心、东西部居住中心、泸沽湖大道东延线B段工程、润盐大道改造二期工程、盐井大道、城东污水处理厂、气象路、体育文化中心、香山森林公园、祥云森林公园、水景一条街、香城大道。到2020年,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2万人,基本形成“双轴带多心、东西两组团”的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格局,城市观光旅游、行政、文化、居住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面提高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加快建设城镇组团

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镇(重点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将泸沽湖镇和梅雨镇培育成为区域中心镇(重点镇)。按照组团发展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规模,不断完善小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特色,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独具魅力的风情小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

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科学编制城镇规划,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加大市政执法和监察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实施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第四章 深入实施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充分利用省州支持脱贫攻坚的系列政策,按照“六个精准”要求,扎实推进“七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好产业、基础、能力三大扶贫工程和12个专项扶贫方案,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确保全县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万人以上。到2018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6892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进入巩固阶段,到2020年与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用好用活产业扶持周转金,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引进推广良种良法,加大科学种植养殖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园”产业。因地制宜种“果、薯、蔬、草、药”;大力发展“1+X”经果产业,力争每个贫困户种植核桃或其它林木5亩以上。同时加强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努力提高林木种植增加值;抓住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机遇,建立健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本,划出部分以优先股的形式量化给贫困户,为贫困群众增加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鼓励贫困群众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增加贫困家庭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健全“三位一体”劳务开发工作体系,加大劳务培训输出力度,增加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

大力发展多元化集体经济。结合新村新寨建设,深入推进产村相融,县乡村三级联动,搞活集体资产经营,不断扩大集体经济规模。创新贫困村林权、土地、荒山荒坡等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方式,以发包、入股、流转等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探索开展贫困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提高土地增值收益村集体留存比例,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增长渠道。探索集体资产折资入股,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村属农业公司等新型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行“公司+村集体”“公司+合作社”等合作模式,促进村集体参与现代农业开发。大力发展商贸型集体经济,兴建农贸市场、商铺店面、仓储设施、冷冻设施等,增加长期稳定的物业租赁经营收入。

二、全面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按照“先难后易、两个优先”原则,统筹解决贫困群众住房条件差的问题,确保住有所居、住得安全。合理制定房屋建设规划,扎实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到2020年全县80%的行政村建成新村,80%的村民入住新村。统筹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计划,通过提高补助标准、开展信贷贴息试点等方式,重点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充分利用乡村闲置房屋,向特困群众提供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

加快推进移民搬迁。争取国家和省州支持,科学编制移民搬迁规划,结合水电移民、新型城镇化、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新村新寨建设,合理安排搬迁地点、搬迁资金、搬迁进度。重点对居住高寒山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贫困地区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络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县乡道改善工程、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建设及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构建安全畅通、便捷高效、城乡一体的农村公路网络。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实施贫困地区电网延伸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宽带乡村”建设,确保“三网”全覆盖。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到2020年确保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村通公路、有学前教育设施、有医务室、有文化室、有民俗文化坝子、有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

第二节 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统筹建设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形成土地规模化、生产企业化、居住城镇化、收入多元化新格局,加快推进摩梭家园和彝家新寨项目建设,推进泸沽湖摩梭集镇综合改造,建设独具摩梭民族特色的幸福美丽新村。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相协调,以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谐社会”缩小贫富差别,努力实现全县道路交通网络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优化基础条件,改变区位劣势,为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在乡镇、村庄、居民集中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转运、资源回收、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结合农村沼气建设,带动农户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倡导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和农田径流污染防治措施,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建设一批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加强水库水质监测和水污染防治,有效保护农村饮用水源。推广“养殖-粪便沼气化处理-沼液沼渣用于种植-种植副产物又用于养殖”的零排放循环种养模式。

三、做强新农村产业支撑

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大力培育和发展适合当地的支撑产业,重点发展与农村结合紧密、有效解决农民增收的特色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支撑农村长远发展。

第三节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围绕连线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水、电、路、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人工防雹增雨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兴建新型农村居民科技培训机构,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培养新型农村居民。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合理配置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补助、灾民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监理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

第五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经济跨越发展

第一节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产业支撑、龙头牵引、品牌带动”发展思路,狠抓“八大基地、十大产业”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盐源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到2020年,现代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建设川西民族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农业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按照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投入无害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延伸发展农业价值链顶端的优质、生态、绿色、安全产品,突出发展盐源苹果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优化发展粮食蔬菜产业。

突出发展盐源苹果产业。依托“盐源苹果”地理标志品牌优势,以鲜食品种为主、加工品种为辅,按标准化、规范化综合配套新技术体系,着力加强果园改造和新园建设,全面提高苹果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推进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加大保鲜贮藏设施和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加强加工新产品研发,积极推进苹果产业向上下游环节延伸,努力实现盐源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力争2020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40万亩,年产量70万吨,年贮藏能力20万吨,年产值30亿元。

加快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充分利用雅砻江流域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和生态核桃产业发展基金,规划新建核桃基地70万亩(其中宜林荒地造10万亩、坡耕地造26万亩、零星植树造34万亩),新建良种核桃采穗圃0.03万亩,核桃园品比园0.005万亩,加快核桃良种繁育基地和金河、树河建立核桃深加工基地和中型集散物流交易市场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申报盐源核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和核桃森林食品基地认证,争创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盐源核桃农产品奖,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雅砻江沿岸乡(镇)青花椒基地建设,平坝地区及二半山区红花椒基地建设,确保全县青花椒和红花椒面积分别稳定在13万和17万亩。加快在雅砻江沿江流域逐步形成枇杷、芒果、葡萄生产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销一体化的格局。丰富林果产业体系,着力推进油用牡丹基地0.1万亩、良种绿化苗木基地0.05万亩、良种经济苗木基地0.1万亩等项目建设。

优化发展粮食蔬菜产业。以提升“米袋子”“菜篮子”保障水平为根本,以平坝地区、高山区和二半山区为主要基地,大力发展粮食蔬菜生产。平坝地区发展水稻、玉米、小麦等保证基本粮食供应,高山区和二半山区发展马铃薯、玉米、荞麦等,开发打造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品牌,建成63.27万亩粮食生产基地。稳步扩大二半山以下县中部盆地平坝乡镇、河谷地带的沿江乡镇蔬菜基地面积,创建一批富有盐源地区特色的蔬菜品牌,建订单及出口蔬菜精品园20个。

二、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优化养殖结构和布局,提升发展生态畜牧业,做精做强生猪、牛、羊等草食动物和特色畜禽产品,加快畜产品的质量建设,努力将盐源县建成全州乃至全省重要的高效生态畜牧业示范区。

提升发展生态畜牧业。坚持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盐源县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园区)建设,加速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按照突出特色、多元化发展思路,着力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逐步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加快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和特色畜禽。因地制宜地在各乡、镇扶持和培养一批养殖专业户。完善“加工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加工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组织与养殖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到2020年,畜禽场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要达到50%以上,果园生态鸡养殖达700万只、高山猪牛羊养殖达363万头。

加强畜牧业品种改良。在大力建设标准化畜圈和草场的同时,加大畜牧业品种改良力度,积极引进优质种公猪和西门塔尔牛或蜀宣花牛种公牛,改良本地品种,提高产仔率和存栏率,缩短饲养周期。

完善畜牧养殖监管体系。建成包括良种繁育、科技推广、动物疫病控制、畜产品安全、饲料兽药检测在内的比较完善的畜牧业生产支撑保护体系,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可能造成的潜在威胁,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三、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以州委深化“大凉山”品牌创建提升为契机,坚持政策引导、企业主体、政企联动,围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巩固使用好“盐源苹果”品牌创建成果,加快推进“盐源核桃”“盐源辣椒”“盐源大红袍花椒”“盐源白瓜子”“盐源红米”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积极申报肉牛、肉羊、肉鸡等绿色食品认证,努力打造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做到“塑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培育订单农业、定制农业,推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切实提高盐源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创新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各类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产权流转交易体系,稳妥推进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和交易。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项目带动,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规模化种养殖;推进国有资本介入现代农业开发,支持企业就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培育一批苹果、马铃薯、辣椒、果蔬肉类冷链等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光伏农业,探索发展庭园经济、观光休闲农业、农业体验经济等新型生态农业模式。

五、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与西昌学院、凉山农校、凉山民师校、凉山卫校、凉山职业技术学校、凉山州农科所、畜科所、热作所、林科所等“一院四校四所”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广现代农业设施栽培和种养结合循环经济模式以及节水减排、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措施,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强“产学研”结合,定期选派专家团队进驻园区,为龙头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行动,创立一批省、州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盐源“三农”信息资源库和农业专业网站,提高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完善农资服务体系,以农资连锁和农资配送为重点,建立农村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追溯体系、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和防控体系,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专栏5-1 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重大项目

w 新建牲畜棚圈示范基地、标准化草场示范、畜牧业品种改良、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园区)建设、果园生态鸡养殖等项目。

w 续建重庆万吉农业盐源县优质生态农业科技实验及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和云南金红祥盐源县生态农业开发项目

第二节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项目支撑、园区承载、企业主体、集群发展”思路,围绕提升工业竞争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链延伸,不断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努力推动资源开发向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低碳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延伸,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由资源要素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到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基本实现生产要素向园区快速集聚、企业向园区高度集中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模式。

一、壮大提升优势产业

针对盐源县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市场潜力大、关联效应好的矿冶、建材、水电、农产品食品加工等产业,坚持技改升级与引优招强并重,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着力拓宽和延伸产业链条,改造提升铁矿、煤炭、建材、盐化工等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

加快铁矿石产业优化发展。加强行业整合,坚持集约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策引导,发展先进生产力与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引导资源、资金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着力培育大型铁矿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铁矿石行业生产力水平。引导大型铁矿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推进“低开采、高效率、低排放”的“绿色开采”技术,提高大中型矿井机械化开采水平;积极推进洁净技术和产业化发展,优先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铁矿洗选加工程度,争取在铁矿石资源清洁利用及资源下游产品开发方面有创新性突破。

加大对石灰石、煤炭等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紧抓四川省大力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为民族地区改善住房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和广阔市场,进一步加大对石灰石和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延伸发展PVC、建筑石膏等建材产品。依托原有煤炭产业优势,加快引进洁净煤技术, 适时探索开展煤矸石深度利用,推进煤矸石制砖、水泥、工程回填材料、水泥混凝土等技术和项目引进,发展多元和重点相结合的煤综合利用产业。

深化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针对苹果、核桃、花椒、海椒等高原优势农产品资源,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与农副产品深加工的联动发展。同充分发挥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平台作用,进一步推动特色农产品向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和推广、仓储、冷链物流等环节延伸,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构建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交易体系,打造在区域有影响力的农产品交易品牌,不断扩大市场销量。

推进水电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黑水河等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严格遵循国家、省关于小水电项目建设管理、审批及电量上网的相关政策规定,注重小水电工程前期规范化管理、审批、监管等建设发展问题,着重推进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推动已建小水电改造升级,适时关停或拆除方案不合理、环境破坏严重的小水电。立足各水电工程项目上网需要,加快统筹规划和建设电网。

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坚持水电、风电、光电互补,科学规划、整体推进,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加快发展风电产业,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光伏和风电产业。依托丰富的光能、风能资源,加快推进中国华电集团盐源县风能开发、江苏环联巨能集团盐源县太阳能光伏发电、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盐源县太阳能光伏发电、中国风电集团盐源县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培育并壮大以风能、光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规模。

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充分利用苹果枝条、玉米秸秆等资源,加快推进农林资源的生物质能清洁高效利用,重点发展燃料乙醇作物种植及生产技术,加强高效乙醇发酵、清洁生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燃料乙醇标准和推广配送等重点环节项目引进,促进燃料乙醇规模化生产。加强对回收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利用效率,运用低热值垃圾焚烧技术,以垃圾焚烧发电场为重要载体,加强垃圾焚烧热量的综合利用。

三、强化工业园区载体

按照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围绕“产城一体、四化同步”,注重生态人居功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优化“两带三区三片”工业布局,以G348国道经济带、雅砻江沿江经济带为主轴,以县循环经济工业区、县生态经济工业区、盐木飞地工业区“一园三区”为中心,梯次布局平川、树河、盐塘三个工业片区,努力打造成百亿级省级重点产业园区。切实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盐源工业产业园和盐木飞地产业园的道路、通讯、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园区硬件环境,着力提升承载能力。加快推进金河德力铺工业集中区建设,增强西昌、攀枝花产业转移承载力。创新园区机制和制度,提高园区服务水平,全面优化软环境。加快盐源县工业园区公共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为园区的招商引资、对外政策宣传提供窗口,为园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和企业招工等信息发布搭建平台。推进飞地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异地转化,整合谋划,形成盐源县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格局。

专栏5-2 工业产业建设重大项目

w 新建核桃精深加工及基地项目。

w 加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集中区A、B两区污水处理工程、B区集中供水工程;工业集中区B区220KV输变电工程;工业集中区A、B两区主干道、次主干道改造建设。

w 续建中国华电集团盐源县风能开发项目、江苏环联巨能集团盐源县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盐源县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中国风电集团盐源县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北京百悦集团盐源县马角石铜矿开发项目。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服务业的现代化、高端化、外向化为路径,构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以商贸物流业为支撑,以新兴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一、加快发展富民旅游产业

坚持“旅游兴县”战略,将旅游业作为盐源县的战略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发展,大力推进以泸沽湖旅游为龙头,以县城“润盐古都”旅游为龙身、以雅砻江阳光休闲康养旅游为龙尾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努力把盐源打造成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交通枢纽和重要节点。到202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3亿元,接待游客523万人次以上。

建设好摩梭家园。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积极推进“125(泸沽湖镇,木垮、山南旅游新村,达祖温泉、小草海、女神湾、博洼湾、假日酒店等接待点)及摩梭风情小镇旅游开发项目规划和建设;全面完成摩梭家园10个重点保护摩梭村落和20个一般保护村落民房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力打造幸福美丽的摩梭村寨。加快泸沽湖申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景区等工作,把泸沽湖打造成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度假天堂。加大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成重点村落生态绿化工程,完成母支污水处理厂改扩建、水源地保护、湖滨生态缓冲带修复、湖滨搬迁整治等工程。完成大草海生态景观打造一期工程,推进大草海景观建设二期规划,加快泸沽湖大草海精品观光旅游带建设。

保护好摩梭文化。继续加大对摩梭母系大家庭、阿夏婚姻、达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性保护。加强摩梭文化档案文献保护利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机制,建设并管理好摩梭博物馆,完成王妃府遗址博物馆布展工作。加强对摩梭文化传承人的管理工作,补助摩梭文化传承人,加强摩梭文化非遗申报、传习与展示,提高传承人的文化传习和展示能力,不断摸索和发展以摩梭人为主导的泸沽湖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基地。启动泸沽湖摩梭文化艺术馆规划设计,开展摩梭文化民族特色音乐、舞蹈、文学作品创作,建立一支市场化运作的摩梭文化展演队伍。推进摩梭文化进校园,实施摩梭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学习。完成泸沽湖摩梭文化书系摩梭文化传承人口述史编撰,持续提升四川片区泸沽湖摩梭文化影响力。依托泸沽湖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好入户家访、歌舞展演、节庆活动等文化品牌,着力提升泸沽湖景区文化品位。

探索推进乡村富民旅游发展。突出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立足万亩果园等优势资源,以打造提升卫城大堰沟美丽乡村游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乡村旅游规范提升行动计划,创建一批特色旅游村镇,打造一批摩梭农家乐、彝俗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综合示范样本建设,带动农民实现就业、脱贫奔康。大力实施旅游+”发展战略,通过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泸沽湖智慧景区、智慧摩梭家园建设;通过旅游+扶贫行动计划,把平川青天铺村打造成省级旅游扶贫重点示范村,鼓励、带动贫困户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实现脱贫增收。

大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省道、通乡通村公路交通设施建设,着力满足以自驾游、自助游为旅游主体的趋势,形成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体系。启动半山环湖观景通道、观光旅游车道和步道等建设,形成畅通高效、有序分流的内部交通网络。加强通讯设施建设,以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以优化信息环境为保障,推动智慧景区、智慧景点打造。加强旅游住宿业、旅行社业、餐饮业、购物业、景观、文化娱乐业和旅游新兴业态建设,构建旅游产业体系,推动盐源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提质增效,发挥综合功能。完善旅游城镇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县城“润盐古都”名片的打造。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好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游客投诉综合受理平台、旅游厕所、公共标识系统和自驾车营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多功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舒适、安全的服务,满足广大游客多元消费需求。

二、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

以文化旅游业发展为带动,围绕满足本地和周边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多元化市场消费需求,促进城乡服务业全面、快速和协调发展。到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亿元,平均增速12%。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建成29个电子商务乡级服务站、119个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点,着力打造品牌电商平台,努力形成“一县一平台、一县多品牌”电子商务产业推进格局。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村电商基础设施配备,着力引导工矿产品、农特产品等向互联网市场延伸、拓展,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有效提升苹果、核桃等“大凉山”品牌互联网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提档升级城乡商贸服务业。深入推进商贸产业提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互联网+”价值提升工作,以县城商贸中心为主,结合盐源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积极引入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购物广场,完善和提升商贸服务整体功能和形象,形成规模大、功能全、环境美的核心商业圈。以片区商贸中心为辅,积极引导品牌旗舰店、专业和综合大型现代超市、专卖店、便利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的发展,规划完善和提升建设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商贸业现代化水平。以实现农村市场网络化全覆盖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提高配送率。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好“研究一个物流规划、完善一张物流网络、经营一个物流协会、打造一批物流基地、发展一批物流主体、提升一个物流行业”“六个一”物流发展工程。以泸亚公司好运物流、浙商物流、苹果信息部、申通快递、圆通快递等物流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矿产资源、农特产品等物流集群。鼓励现有物流资源整合,推动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引导成为规范的运输型,仓储型或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拓展物流服务范围,提高企业竞争力,努力把盐源打造成凉山区域物流重要节点。

三、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

创新发展“互联网+”业态。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序推进“互联网+”农业、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物流、档案等发展,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有效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着力发展康养产业。紧抓凉山州大力发展养老托幼、休闲健康、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机遇,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加强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依托泸沽湖自然风景、公母山特色文化、雅垄江水上旅游、金河温泉等优势资源,充分利用特有温泉、盐卤资源积极开发养生休闲、温泉度假等旅游产品,以一线三镇为重点,把金河镇、盐井镇、泸沽湖镇打造成为集康养、娱乐、旅游、休闲渡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开发养生食品,建立以康复疗养、养生保健为中心的康养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金融业。围绕支持盐源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化金融改革,着力完善城乡联动的渠道服务体系,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银行与政府合作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农村资产合理流动,拓宽农村可利用金融资源。积极利用信托融资、金融租赁、保险直投、资产证券化等多种直接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加强政府融资平台运作管理,有效发挥平台公司融资功能。

专栏5-3 现代服务业建设重大项目

w 文化旅游项目新建公母山景区开发、雅砻江景区开发、大堰沟省级乡村旅游示范、自然村落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艺术创作基地和交流中心、泸沽湖文化旅游产品包装和开发中心、泸沽湖摩梭风情街、泸沽湖民族风情演艺中心、泸崖湾汽车营地建设项目。

w 商贸服务项目:新建盐源县综合型现代物流中心、盐源县综合农产品交易中心;续建盐井镇农贸市场改造二期等项目。

第四节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践

坚持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线,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到2020年,财政科技投入年增幅达15%以上,全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6%以上。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不断加强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探索推进高端产业与高效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引进一批国家高新技术型企业,探索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鼓励企业与州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建“产学研用”平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需求主体、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应用主体。

二、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

积极打造一批中高端人才汇集、制度体系完善、创新氛围深厚的重点创新区域,将泸沽湖建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创新型特色城镇。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培育需求,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来盐源建立研发中心或分中心,推进润盐工业集中区申请省级产业园区。

三、培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着力优化引才、留才、用才环境,建立人才发展优先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完备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机制,按照创新规律培育和引进人才,按照市场规律配置、激励和使用人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高端产业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挖掘盐源籍在外工作人才资源,促进高层次人才柔性回引。

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探索推广新型孵化模式,搭建以孵化器为主的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努力搭建特色众创空间,打造盐源县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引进知名孵化机构落户盐源,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科技孵化基金,探索推进一批创业社区、创业小镇等创新创业集聚区发展,创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机构,加大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力度,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

第六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支撑能力

第一节 大力推进“畅通盐源”建设

优化交通网络结构,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改善和提高公路、水路运输等级,构建网络完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衔接紧密、信息共享、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加强对外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州委、州政府“交通大会战”及“凉推方案”的实施机遇,争取西香高速公路全面动工,完成G348卡坝至宁蒗段、G348小高山隧道、G227盐米路段的改造升级工程,启动G348双河乡杨柳桥至梅雨镇小河边33公里改道建设前期工作,实施S221线盐源县泸沽湖过境改线工程等国道省道改造升级工程及泸沽湖至卡坝段升级改造工程。

二、优化城乡互联互通公路网络

启动建设县城至卫城镇、田湾乡、右所乡、大坡乡、洼里乡通乡通达工程,到2020年全县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应有明显提高,实现全部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规划建设通村通畅(水泥路、油路)公路,完成183个村1423.9公里的通村通畅工程。加强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切实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公路客货运站建设,新建二级短途汽车站一个,一级货运站一个,乡镇客运站20个,村级招呼站247个。

三、加快水路交通网络建设

积极推进泸沽湖景区、二滩库区、锦屏库区、官地库区等水域渡口码头建设,加快雅砻江水上交通建设,着力改造建设危桥和渡改桥工程,“十三五”期间完成渡改桥建设13座。

四、推进航空建设

    推进盐源县支线机场布局规划,规划建设以应急处突、护林防火、抗灾救援为主的直升机起降平台,增强极端情况下的可进入性。

专栏6-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w 新建西(昌)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四川境段、G227线黄泥坪大桥、S221线盐源县泸沽湖过境改线工程、波形护栏工程。

w 改建G227线盐源县盐米路杨柳桥至米易界段、G348线盐源县双河乡杨柳桥村至梅雨镇小河边村、G348线盐源小高山隧道、G348线盐源县卡坝桥至云南宁蒗界段、G348线盐源县梅雨至卡坝段、S218线盐源县金河至西昌界段、S220盐源县泸沽湖至木里屋脚乡段升级改造工程、S221盐源县泸沽湖至卡坝段改建工程、通乡油路工程、通村水泥路等工程。

w 推进盐源纳入全国民航运输机场布局规划。

第二节 健全水利设施体系

以深化水利改革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病险塘库整治和民生水利建设,切实提高水利保障支撑能力。

一、大力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全面完成全县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新建马鹿塘水库、龙塘水库、老沟水库加坝、跨沟引水及右干渠配套渠4条,着力抓好“五小水利工程”及小农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太阳能光伏提灌建设;加大农村小型机电提灌设施建设力度,构建“蓄、引、提”结合的农业生产用水保障体系。实施清水河沟、油房沟2条总投资2000万元的山洪沟治理工程;盐源河、白乌河、岔秋河、巫木河等4条总投资1106万元的建设项目重点河段治理工程,开展可道疏浚、河堤保坎、护岸等。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改造小型渠道节水灌溉长456km。

二、加快防汛抗旱工程建设

加强4条中小河流堤防建设和渠堰整治,全面完成剩余1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成梅雨三道沟、下海沙坝、卫城唐峰坳小型水库,推进县城及重点城镇防洪实现基本达标。

三、加强民生饮水安全工程

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强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提质增效及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努力争取建成梅雨镇集中供水站和卫城镇集中供水站新增水源点项目,引进西昌马扎河水源用于解决金河集镇生产生活用水。积极抓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投资5700万元扩建和平子一、二级水电站,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投资1052万元对花鱼塘电站进行增效扩容改造。到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

专栏6-2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w 新建凉山州盐源县马坝河龙塘水库及灌区、凉山州盐源县马鹿塘水库及灌区、凉山盐源县塘风坳水库、凉山州盐源县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盐源县棉桠乡江家山村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藤桥河小流域水土综合治理、宝清河小流域治理、梅子坪河小流域治理、前所河小流域治理等河流治理工程;新建金河乡、梅雨镇供水项目。

w 续建盐源县盐源河治理、盐源县平川河治理、盐源县树瓦河治理。

第三节 提升通讯信息网络

对接国家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四川省网络建设和“光网凉山”建设,有力推进“三网融合”和“宽带乡村”建设,争取到2020年基本实现G348线及县城、泸沽湖、金河光网全覆盖,行政村宽带村村通、“三网”全覆盖。全面实施自然村通电话工程,扩大电话、互联网络在农村普及率,加快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多媒体信息服务和手机短信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乡乡通邮工程,完善邮政基础设施,提高农村邮政运输和投递能力。加快邮政体制改革,发展城市社区邮政网点和农村委托代办机构,加快邮政信息化,提高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城域网建设,实现各行业的智能平台应用。

专栏6-3 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w 电信4G基站建设

w 电信C网基站建设

w 移动基站建设

w 联通基站建设

w 邮政局房屋修建

w 智慧摩梭家园信息平台建设

第四节 强化能源支撑能力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合理、先进适用,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的原则,完善电力基础设施,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新建雅中至江西正负800千伏特高压工程、卫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工业区B区220KV输变电线、下海变∏接110kV盐湖线、马鹿35kV输变电工程项目,改造提升盐井变增容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使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农业生产设施用电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加快天然气管网和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因地制宜实施户用沼气池和沼气集中供气、秸秆能源利用和水电新村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大力推广高效低排生物质炉和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改善农村用能条件,构建清洁、安全、经济、低碳的农村能源供给体系。

专栏6-4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w 下海变∏接110kV盐湖线

w 马鹿35kV输变电工程

w 卫城35kV输变电工程

w 干海35kV输变电工程

w 泸湖湖变至海门桥变35kV输变电工程

w 城东变至盐井变第二回35kV输变电工程电信4G基站建设

w 盐井变增容改造

w 泸沽湖景区10kV电力线路30km及附属设施

第七章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建设,做大做强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升城乡教育水平,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到2020年,学前教育入学率达8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普、职比达到5:5,全县教育公共服务达到全州平均水平。

一、加快完善教育体系

大力实施民族地区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和“一乡一所”工程;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提高办园质量;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和国家办学标准,科学规划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使学校在师资、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方面全部达标,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提升盐中、民中省级标准化高中硬件建设和内涵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高考升学率;继续实施“9+3”免费职教计划,做大做强职业中学,实施职中综合办学改革,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育实用型技术人才,扩大毕业生就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举办民办学校,满足社会多元化办学需求。用PPP等模式推进教育重大项目建设。

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配置

结合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抓紧“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契机,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先建后迁、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撤、并、扩、建、联等措施,有机统筹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继续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引进计划,通过公招、考核聘用、特岗计划等多渠道引进师资,在优秀教师引进、调动、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深化“大学区管理制”和“共建共强”、“对口支援”、“转任交流”等工作机制,加快县域内学校优质化进程,实现全县各学校在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和辐射下的共同发展。

三、开展教育合作交流

依托县城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县域内合作交流。以县域交流为重点,加大校长教师交流力度,健全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实施教育合作项目,推动县域内教育资源的多元共享。加强省州级合作与交流,引进名校课程,多层次、广领域开展对外交流,培养具有视野开阔、包容多元文化的优秀人才。到2020年,在与成都七中网校合作的基础上,在县城引进1—2所优质民办学校(含小学、初中、高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

专栏7-1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w 新建盐井镇城南幼儿园、在盐源中学果园新建一所高完中、33个乡镇幼儿园;在县城新建1—2所民办学校。

w 扩建鱼脊九年制学校、盐源中学干海校区、金河镇一贯制学校;平川中学整体搬迁至金河镇等项目建设

第二节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规范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以临时救助、快速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到2020年,建立起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5万人。

一、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建立“五险合一”统一征收模式。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各自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推进并落实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二、健全医疗保险机制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异地就医结算平台,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实现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三、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建立城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将低收入群体及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纳入救助范围。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依法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扶助活动。加快完善盐源社会福利供养机构和殡葬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四、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坚持市场运作和政府投入两手联动,着力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化机构养老,指导和规范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建立健全政府性福利养老。建成全县综合社会福利中心,以满足城市“三无”、孤儿供养、社会救助等政府福利保障和社会中、低收入老人养老需求。

专栏7-2 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w 新建县级儿童福利设施、县级未成年人保护设施、地市级精神病人福利机构建设(含复员退役军人精神病院)。

w 新建县级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设施”,环保改造火化炉。

w 新建老年养护院、荣誉军人休养院(含医养结合设施)、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体系。

第三节 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发展体育健康事业,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到2020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一、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加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设备能力建设,实施盐源县人民医院新建县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盐源县疾控中心业务用房,盐源县中医院住院部大楼、盐源县乡镇卫生院住院部综合楼,盐源县村卫生室等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系统,到2020年,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建设,充实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素质,到2020年,县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初级比例达到3:4:3,乡镇公立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329个。加强远程医疗会诊项目,与州级医疗机构和攀枝花等大型医院结成联盟医院,让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推进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同质化。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公立中心卫生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纽带的非营利性基本医疗服务网络,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构建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医疗急救与重症医学救治能力建设和感染疾病、精神病等科室建设,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建立完善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完善和落实卫生投入补偿政策。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以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卫生监督为三级网络,以乡镇公立卫生院公共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区卫生站为二级网络,以村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一级网络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健康盐源行动计划,优先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推进责任医生和家庭医生制度,加强疾病控制、妇幼卫生、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增工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发挥医保、价格杠杆作用,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完善中医药、彝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群众能力。积极扩大基本药物使用范围,推进合理用药,切实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行业监管。

二、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三个没有变”坚守“三条底线”实施“五年行动计划”,大力倡导优生优育,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转变婚育观念,摒弃落后生育思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依法处理各种违法生育行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打破贫困地区“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坚决遏制贫困人口无序增加、爆发式增长。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发展养老事业。认真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未成年人、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关爱帮扶服务。重视发挥关工委作用。

专栏7-3 医疗卫生及体育健康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w 新建盐源县人民医院新建县城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盐源县疾控中心业务用房、盐源县中医院住院部大楼、盐源县乡镇卫生住院部综合楼(20个),康复院,盐源县村卫生室(120个)等医疗卫生资源。

第四节 积极扩大就业

加强政策引导,逐步完善就业渠道,增强创业意识,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一、加强政策引导

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吸纳能力。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公益性岗位机制。鼓励企业就地吸纳就业,增加本地居民就业机会。加强创业服务指导,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三位一体”劳务开发工作体系,加大劳务培训输出力度,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展劳务经济。

二、增强创业带动就业意识

以农村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广泛开展创业就业意识教育,力争做到参与创业就业意识教育面广,受众人数多。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创业就业专题讲座,邀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老师、专家教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授课。积极鼓励全县城乡居民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力宣传创业先进典型和动人事迹,扎实推进以下岗失业人员自强创业、返乡农民工回归创业、妇女群体巾帼创业、高校毕业生圆梦创业为主体的“四类”群体创业。

三、切实完善劳务技能培训体系

针对工业园区中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企业员工培训。一是加强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与求职人员的劳务对接服务工作,摸清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用工需求,掌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工作意愿,为工业园区用工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牵线搭桥;二是按照企业单位的培训愿望和用工需求,组织企业新增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及在岗职工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针对就业困难人员。一是实行基地培训。以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为基地,对培训学员给予生活补贴,注重职业培训。二是实行联合订单培训。将技能培训与市场有效对接,联合本地区企业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培训后的失地农民直接到企业就业。三是实行联动培训。实行城乡联动、校企联动、部门联动,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培训,实行“量身”培训。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免费求职登记、免费职业介绍、免费岗前培训服务。

针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实施就业技能培训扶贫,健全“组织培训-有序输出-协助维权”服务机制,强化就业指导,实现培训对象稳定就业、精准脱贫。

三、搭建城乡一体劳务对接平台

整合人力资源市场,建立1处面向全县、集政策宣传、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失业登记、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信息查询、劳务输出、劳动维权为一体的功能齐全、规范化、科学化、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让农村劳动者和城镇居民同样享受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均等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平台建设,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起完整的网络、畅通的信息快速传递通道,业务向乡(镇)、社区、行政村延伸,并实行分级管理。实现州、县、乡镇、社区(村)四级业务联网运行,把就业服务工作重点前移到社区和行政村,实现信息资源互通、互融、互享,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为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准确、真实、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

第五节 着力提升文化体育软实力

繁荣文化广电体育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建设文化体育强县。

一、繁荣城乡文化事业

加快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文化体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档案馆、文广局办公大楼、数字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泸沽湖演艺中心等文化项目建设,完成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改造,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应急广播体系、固定放映点全覆盖,实现每个乡镇都能看到有线和无线数字电视节目。继续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广场文艺演出、群艺大舞台、图书馆系列服务等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二、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盐源县体育馆,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城市社区、乡镇、行政村均建有健身场所。加大全民健身路径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围绕“东方女儿国”、“母氏社会活化石”、“泸沽湖人文风景”、“润盐古都”、“青铜王国”、“苹果之乡”等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摩梭文化、盐文化、青铜文化、苹果文化等文化内涵,打造推出一批以摩梭文化、彝族文化、茶马古道等为重点的文化项目,把泸沽湖打造成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最佳前进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加强对泸沽湖艺术团管理,打造泸沽湖文化演艺基地,办好摩梭母系文化节、转山转海节。组织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搞好泸沽湖景区“五个一”科学发展工程。

专栏7-4 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w 新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广播电视传媒综合大楼、数字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综合大楼、泸沽湖演艺中心、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乡镇无线数字发射机站、乡镇电子图书建设工程、新建盐源县体育馆、塑胶田径运动场等体育设施。

第六节 维护社会稳定安全

树立“大平安”思想,全面开展禁毒防艾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交通、消防、生产、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全面推进“平安盐源”建设。

一、全面开展禁毒防艾工作

加大禁毒打击力度。坚持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深入开展“盐源在行动”禁毒人民战争,依法严惩各类毒品犯罪活动,健全覆盖空、邮、路、网的立体毒品堵截体系。开展“净土计划”,持续重拳打压毒品消费市场,着力斩断毒品供应和毒品消费的核心链接。加大无毒乡村(社区)创建力度,建立毒品滥用监测分析机制,健全吸毒人员排查发现登记制度,探索“支部+协会+家支”新模式,提升吸毒人员动态管控能力。加强缉毒禁毒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针对特殊贩毒人群的强制措施和教转制度,探索完善社区化戒毒康复管理模式。严格落实禁种铲毒工作责任制,大力打击种植毒品原植物违法行为。科学完善戒毒康复体系,提升吸毒人员就业安置和回归社会能力。建立健全戒毒康复人员社会保障机制,完善促进戒毒康复人员就业政策,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提高致富能力。

大力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以实施“七大工程、一批中心”为抓手,制定“一地一策”防治策略。狠抓源头控制,加强高危人群干预,大力减少艾滋病血源传播,预防阻断母婴传播,力争实现新生儿“零艾滋”。推进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宣传教育、监测检测、干预、抗病毒治疗、关怀救助等综合防治措施。

二、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切实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完善责任落实、追究体系,强化基层基础,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和事故预防应急救援体系。积极发展消防事业,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机制,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租赁用地企业和仓储物流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

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营销环节的安全监督管理,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生产全程跟踪、全产业链可追溯,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监管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体系,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强医疗机构用药管理,切实保障用药安全。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体制机制。加强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建立覆盖全县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减灾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灾害治理能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提高紧急避险和自救能力。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灾害保险,完善社会救灾重建体系。坚持人民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主动融入应急体系,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7-5保障公共安全建设重大项目

w 新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w 新建白乌、金河、长柏、博大、盐塘、沃底6个食品药品和工商质量监管所。

第七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围绕“法治盐源”建设,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要求,完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提高治安水平,确保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要求,以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基础,以健全依法行政体制机制为手段,以全面政务公开为保障,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坚持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努力建设法治型政府,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二、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扎实推进法制教育建设,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强化学校、家庭、社会有效衔接的工作运行机制,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建设。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单位、乡镇、社区(村)、景区等创建活动,进一步在全县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浓厚氛围。建设党政主导、社会共治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强城乡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建立完善县、乡(镇)、村(社区)、组四级防控体系,深入推进严打整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防范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显着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每年新创建行政村总数8%以上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到“十三五”末力争建成100个以上的民主法制示范村。

三、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基层干部骨干带头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县乡村三级组织建设,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强化提升机关单位党建工作,积极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和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改善基层政权设施条件,加强基层政法系统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建设,改进技术装备,提高社会管理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基层政权力量建设,扎实推进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

专栏7-6 民主法治建设重大项目

w 新建农场型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规模为苹果种植面积200亩,养殖业基地1500平方米的圈舍,基地宿舍600平方米。

w 修建沃底乡、大坡乡、洼里乡、博大乡司法。

w 看守所扩建5997平方米、新建行政拘留所1223平方米。

w 新建瓜别派出所、干海派出所两个五类派出所;改建大河派出所,供给780平方米。

w 新建卡坝和黄草两个毒品查缉卡点。

w 县城地区新建“全球眼”18个高清点位,原72个标清点位全部改造成高清;泸沽湖景区新建10个高清点位。

w 西木路(盐源境内)、盐左路沿线电子警察和固定测速卡点建设。

第八章 大力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第一节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打造“生态盐源”。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1%,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率100%。

一、启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科学确定全县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开发协调、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重点开发区域加强战略资源综合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阳光旅游和生态旅游。限制开发区坚持面上保护、点状开发总体原则,加强产业准入管理,优化经济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农产品主产区大力发展生态农林牧业和农畜产品深加工业。重点生态功能区明确开发区域和边界,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扎实推进盐源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二、加强生态保护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全面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建设要求,继续加强对森林、草场、湿地等自然生态的保护,从而保护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实施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水平,加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有序争取上级避险搬迁农房安置补助资金,推动树河中学、平川中学等9处滑坡治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将盐源县建成省级生态县。

三、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

坚决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实施环境容量许可条件下的重点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在目前的污染形势下,必须制定环境容量许可的、国家下达的总量范围内的总量控制方案,合理确定各片区的排污总量,科学地将污染物排放量分配到排污企业。一是通过强制手段,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控,采取工程减排、结构调整减排为主,管理减排为辅的措施,把总量控制指标及削减计划分解落实到重点排污企业;二是督促企业认真落实污染物减排工作,对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按时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企业,争取国家相关补助和奖励。

四、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建设较为完备的环境监测业务技术、环境科技、质量管理技术和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高。完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利用重点污染源监控中心平台,探索开展“数字环保”建设。探索整合环保、农业、土地、林业、水利等行业监测网络,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推动环境质量监测与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加快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加强环境监察机构人员业务培训,建设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实现对辖区内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实施连续在线监控监测。“十三五”期间,盐源县要初步形成与新时期环境保护任务需求相匹配的环境监管能力体系,创新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环境管理能力。

专栏8-1 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项目

w 梅雨镇、卫城镇、平川镇、树河镇、博大乡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w 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乡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w 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

w 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程

w 工业废气治理工程

w 生态乡镇建设项目

w 水环境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及科研项目

w 环境常规及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w 环境监察执法手段现代化建设

w 应急监测响应系统建设

第二节 加强资源保护与节约

以强化矿产、土地资源保护工作为基础,以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为加强资源节约的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完成上级下达指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年排放量控制在2602.22和252.76吨,相较2015年分别下降10%、25%。

一、强化资源保护工作

强化矿产资源开采与勘查工作,严厉打击私挖滥采违法行为,规范矿业秩序,编制和实施好县级第三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强化土地资源保护,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8035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42302公顷。

二、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大力倡导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逐步减少,加强对农林剩余物进行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等综合利用,减轻焚烧对城市和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增加农村能源供应,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三、加强工业企业节能减排

坚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围绕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采选业、电力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排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工艺,注重产业链和技术延伸,努力构建新型特色生态工业体系。利用循环经济思想合理规划工业园区,提升工业园区产业生态化。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搞好循环经济的研究、试点和推广。

第三节 培育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一、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充分发挥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率先垂范作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机制,明确绿色采购的主体和责任,分行业、分产品制定绿色采购对象和标准,定期公布政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加强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逐步提高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充分发挥图书、报刊、音像等大众传播媒介作用,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强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提倡低碳出行、选择节能标识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资源消耗型物品、拒绝过度包装产品,培养市民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和习惯。

二、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和培训力度。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县级各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培训。县委党校要把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等内容纳入培训计划。县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把环保宣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新闻媒体,要开展公益性宣传,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要重视宣传环保知识,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青少年,抓好环保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岗位培训。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和普法活动,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弘扬环境文化,增强公众的环境忧患意识。全方位、多层次推广适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要引导农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第四节 完善生态保护工作机制

一、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根据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开发者补偿等原则,探索建立盐源县环境补偿机制。矿产资源开发要征收生态补偿费,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

二、建立健全环境准入制度

坚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不批、没有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项目不批、公众不同意的不批。积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在重点控制区域内的排污单位和重点控制区域外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申领排污许可证,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能力过剩、污染严重的企业,从严发放排污许可证,建立以环保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不能稳定达到排放标准或者超过核定的排放总量的单位,由县政府做出限期治理的决定,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限产或者停产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业或者关闭。

三、完善环境建设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环境信息政府网站,推进环保政务公开,县环保部门要定期发布环境质量、政策法规、项目审批和案件处理等环境信息;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第九章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简政放权、优化减少审批环节,深化行政流程再造,推进政府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现代化,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县乡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继续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探索将部分县级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权限向乡镇延伸,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探索完善功能区管理体制。积极发展电子政务。

二、深化市场化改革

放宽市场准入,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实行“非禁即入”。健全政府投资管理机制,稳步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国有平台公司融资能力,稳步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发挥民间担保公司融资担保功能。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和公司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设立和引进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商业性创业风险投资。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全面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担保体系和农村产权流转担保体系,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促进以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调控为主向政府调控与社会协同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规范为主向政府规范与社会约束相结合转变。以网格化服务管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安防控为重点,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代言机制,强化信访主渠道作用,健全信访部门诉求反应联动机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结合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以村民自治为抓手,民主管理为切入点,政务、村务公开为目标任务,建立和规范乡镇政务、村务公开目录,做好公开目录的公示,对全县各乡镇定期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依法创新社会组织建设模式和监管机制,提高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水平;积极稳妥地抓好行政区划工作。

四、深化统筹城乡配套改革

加快建立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推进人口城镇化的新机制,推进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构建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健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动力激活机制、城镇化空间集约拓展机制、人口城镇化质量提升机制、适应快速城镇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折价入股组建资产管理公司或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和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区、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梯度转移。

第二节 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一、深化区域合作发展

围绕“内融3+6、外联攀滇藏”思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同步展开,一方面充分挖掘“3+6”西昌经济圈各县市内外的资源、政策、市场等叠加效益,打通面向西昌、攀枝花的资源开发、产业承接、农畜产品供给的大通道,主动承接西冕德同城化发展的辐射和外溢;一方面依托区位优势,在交通互联互通、区域旅游发展、民族文化融合等方面与云南、西藏加强合作交流,把盐源建成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交通枢纽和重要节点。以人才培训和引进为重点,鼓励人才柔性流动,加大与其他省、州、县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党政人才交流培训方面的合作力度,拓宽参与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以信息沟通、政策协调、争议解决等为重点的合作机制建设,加强政府间定期磋商,促进区域全方位合作顺利实施。

二、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强政策协调,优化投资环境,规范执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打造招商引资政策洼地,营造良好的招商开放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深化精准招商,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招商引资、招大引强,针对新能源、旅游、电子商务、建筑房地产等产业实施专项招商,引进一批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项目。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锁定重点、集群承接,沿链引进新能源、特色农业等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积极招才引智,努力引进一批各领域领军技术骨干。

三、推进开放合作载体建设

凭借西博会、农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入川”等活动载体,立足优势资源,瞄准实力企业,大招商招大商,大力促进西香高速、泸沽湖旅游开发、新能源发电等一批大项目落户盐源。办好泸沽湖国际帆船赛、山地自行车巡回赛、二滩至泸沽湖徒步越野赛等活动,搭建宣传平台,全力推介盐源,同时积极促成一批项目签约落地。

第十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强化项目政策资金支撑

一、强化项目支撑

抓好项目储备。进一步突出项目建设在盐源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围绕“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思路,坚持规划驱动、市场互动、引资助动、社会联动,全面推介现代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及其综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旅游业开发、市政建设等招商项目,突出重点、强化宣传、择优招商,建立良性动态循环的项目库,同时形成长期有效的项目储备工作机制,为项目落地打下坚实地基础。

推进重大项目。围绕结构效益、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导向,通过项目推动规划落实,依据项目重要性进行分类排序,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对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项目优先推进,保障实施。

做好项目管理。把优化软环境作为推进项目建设的基础,进一步转变作风、创新理念、优化服务,坚持从企业、投资者、办事人员的角度出发,做好项目服务和跟踪推进工作。完善项目督查机制,深入实地了解和把控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有效解决问题。把握项目走势,跟踪重点项目,开展拉网式走访,对重点招商项目实行项目负责制,明确责任主体,实行点对点跟踪、一对一服务。

二、强化政策支持

根据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研究制定和深化落实有关配套政策。着眼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各类产业发展政策;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政策;着眼于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化,深化完善对重点地区的发展政策;着眼于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工作,进一步健全激励和约束性政策。

三、强化资金保障

根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和年度预算,优化财政支出,优先安排涉及人民生活、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进一步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向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建设,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工作机制

一、加强规划的实施衔接

在推行“多规合一”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体系内统一规划目标、规划期限、规划底图、统计口径、技术标准,增强规划融合后的统一性和长效性。规划实施的统一衔接有利于实现县域内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一方面,做好州县间的规划的联动衔接工作。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和上级规划的有效对接尤为重要。强化州县规划的联动统筹,推动建立州县规划配套实行的联动协调机制,提高州域规划和县域规划的对接程度。另一方面,做好规划实施职能部门间的并联工作。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逐渐在各部门间建立并联的工作机制,促进部门间有效沟通协调。利用同一个信息综合平台,对各规划的实施进行同步管理,实现空间的信息即时共享。

二、强化政府目标管理

加强法制制度建设。加强立法,提高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素养,将地方政府目标管理做到科学化、合理化。推进公务员培训的工作的规范化,提高地方政府目标管理的主体意识。加强考核机制改革。促进地方政府目标管理的考核机制的有效实施,扩大考核民主,强化党内外干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公开考核内容、程序、方法和结果,增加考核工作透明度。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一、健全规划跟踪分析机制

加强对规划实施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及时提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的对策建议,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增强政府调节和指导经济运行的针对性。积极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与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应将调整方案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二、强化规划考核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纲要指标体系的统计和评价制度,确保数据权威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根据规划目标分解目标,对各责任部门的年度目标、指标和任务等实施情况,探索开展年度评估。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评估等第三方评估制度,扩大民意测评范围,增强规划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三、完善规划修编机制

严格遵守规划编制的相关法律,结合盐源实际,积极探索并完善实用性、公正性、严肃性更强的规划编制机制,使编制出来的规划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和群众的检验。

附件:名词解释

“五大发展”理念: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五管齐下:指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注重的扶贫、教育、禁毒、防艾、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五个方面。

轻微变好: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值)基于上一年度的变化量,即△EI 。△EI≥1为变好(其中,1≤△EI≤2为轻微变好,2<△EI<4为一般变好,△EI≥4为明显变好),-1<△EI<1为基本稳定,△EI≤-1为变差(其中,-2≤△EI≤-1为轻微变差,-4<△EI<-2为一般变差,△EI≤-4为明显变差)。

“互联网+”: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形态、新业态。

一圈四群:“一圈”指大西昌经济圈,包括西昌、德昌、冕宁;“四群”指凉山东、西、南、北四个片区16个县相对独立的城镇群。目前初步建成以西昌为核心,会理、照觉、越西、盐源为片区中心,其余12个县城为节点,68个建制镇、170个集镇为依托的城镇发展格局。

“四个全面”: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是指依托黄金水道建设的经济发展带。

经济新常态:由于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稀缺、资本和能源投入成本上涨等制约因素,我国经济发展开始步入新常态。具体特征: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成为新常态,投资和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为新常态,三产融合、高端高质、区域协调的发展将成为常态。

一园一城、一路两库:指工业园区、盐源新城;西香高速公路、龙塘水库、老沟水库。

两区两带:指山区、坝区,雅垄江经济带、G348国道经济带。

一线三镇:指G348线及金河镇、盐井镇、泸沽湖镇。

“产城一体、四化同步”:“产城一体”指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实现人口、园区、民生、文化等要素良性融合互动;“四化同步”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指继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后,凉山州实施的惠民教育工程,具体是省内22所中职学校面向盐源县、昭觉县、金阳县、美姑县、布拖县、越西县、雷波县、喜德县、甘洛县、普格县10个县招生。

“多规合一”: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强化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

上一篇:
下一篇: